 无障碍    长者助手 我的收藏   收藏
政府信息公开 规章库

东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政府信息公开

索引号: 11441900732158786R/2017-00008 分类:
发布机构: 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成文日期: 2017-09-12
名称: 市经济和信息化局2017年主要工作安排
文号: 发布日期: 2017-09-12
主题词:
【打印】 【字体:    

市经济和信息化局2017年主要工作安排

发布日期:2017-09-12  浏览次数:-

 


下一阶段,全市经济和信息化工作总体要求是: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重要批示精神,认真贯彻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统领,以加速新旧动能转换为方向,突出抓好倍增计划、智能制造全生态链两条主线,加快推动东莞制造业规模和效益迈上新台阶,为我市跨入“万亿元俱乐部”提供重要支撑。其中,到2017年底,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7.5%,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9.17%,引进内资实际投资增长达15%,单位GDP能耗下降4.2%

下来,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抓智能突破,全方位优化智能制造供给体系

一是分类推进三大升级路径。自动化升级方面,支持劳动密集型企业利用先进设备优化工艺流程和提升制造效率,力争2017年培育500个以上自动化改造应用项目,带动工业技改投资增速达26%以上。在智能化升级方面,支持具有一定自动化基础的制造业企业,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全生产线各环节的信息互通、无缝连接和智能管控,力争全年培育30个以上智能化升级改造项目、建设100条以上普及型智能制造示范线。在智能制造重大项目方面,支持具有较好智能化改造基础的重点企业,通过应用国产智能装备、国产数控系统、国产工业软件,实现全车间系统的柔性化制造、数据化监管和智能化决策,大力推广建设智能制造示范车间。二是培育壮大三类高端资源。大力培育一批综合实力强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支持其为我市企业智能升级提供咨询、设计及实施等系统服务,2017年实现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镇街全覆盖。实施首台(套)重点技术装备补贴,支持一批具有较强自主研发能力的先进装备制造商开拓本土市场,全年认定20个以上市首台(套)重点技术装备产品。支持企业通过信息化认证构建流程标准和优化管理体系,全年引进培育一批数控软件、信息服务商。三是强化五大要素支撑。发挥省市两级设备融资租赁资金撬动作用,为企业智能化改造撬动融资支持。实施智能制造人才提升工程,通过师资培育、教学实训、校企合作等手段,培训培养智能制造技术人才。深化智能制造产学研合作,推动高精密减速器、机器人传感器、智能控制系统等一批重大科研成果攻坚。优化智能制造公共服务体系,筹建国家智能制造装备监督检验中心,成立智能制造产业发展联盟。完善智能制造重大平台建设,加快推进产业集聚。

(二)抓互联发展,加快打造全国信息化先导区

一是大力打造光网无线城市。继续强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打造通达世界、国内一流的现代信息通信枢纽。大力推进三网融合,全年支持42万家用户新增接入光纤网络,完成200条以上行政村(社区)“三线”整治,推动全市基本实现“百兆到户,千兆到企”。构建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全年推动建设4G基站(铁塔)超700个、RRU基站超10000个,实现全市无线宽带网全覆盖。二是深化信息化技术应用。全年组织1000家以上企业实施两化融合评估诊断,推动建设50个信息化应用项目,培育10家以上国家两化融合管理贯标企业。制定“软件和信息服务创新领域”推广目录,壮大我市软件应用市场。推进工业云公共服务平台发展,推动7000家以上企业使用工业云服务,实现65%以上的中小企业基于云计算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三是加强大数据产业培育。探索组建市大数据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开展大数据关键技术、解决方案等相关创新、研究和攻关。实施大数据应用示范工程,全年建设2个以上大数据产业园,培育3个以上大数据应用试点镇,推动10个大数据产业应用项目落地。四是抢占高端电子信息产业制高点。实施智能终端产业生态系统建设计划,强化自主品牌研发制造,补强核心芯片、高端显示屏等关键配套,引导布局VR等新一代电子设备。超前布局下一代通信技术,适度超前建设高速大容量光通信传输系统,积极推进5G、可见光通信、超级WiFi、隐形光纤的研发应用。

(三)抓绿色转型,引导工业经济低碳可循环发展

一是构建新一代能源管理体系。依托前期全市能效对标成果,形成细化至行业中类层面的能耗双红线制度,以更严格的标准确保引进项目“绿色低碳”。全力打造市级能源管理中心的大数据应用平台,实现能耗监测、能效对标、用能考核、节能服务等领域的数据整合利用。完善重点用能企业的能耗监测网络,力争全年累计推动800家企业纳入在线监测范围,累计建成甲级企业能源管理中心50家以上。二是大力推进重点领域能效提升。实施“东莞用能单位能效倍增行动”,通过节能诊断、研究辅导、技术改造和金融支撑,推动重点用能单位尽快实现能效倍增。建立信息化能效对标管理系统,全年推动300家以上重点用能企业开展网上对标。大力支持一批先进节能技术装备应用,推动300家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扶持100个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培育绿色循环产业,全年认定50个具有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特征的绿色工厂。三是实施电网升级工程。贯彻落实《东莞市电网升级行动计划(2017-2020年)实施方案》,未来加大投资尽快推动建成主网工程、升级配网工程,全面打造“安全、可靠、高效、绿色”的智能电网。完善《东莞市处置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健全通信行业应急工作机制。深入推进售电侧体制改革,支持企业成立售电公司,推广直购电发展模式。

(四)抓企业培育,推动龙头骨干企业壮大集聚

一是精准引进战略性骨干企业。实施重点区域驻点招商行动,巩固抓好北京、深圳联络处的招商工作,全年拜访对接重点企业300家以上。办好第三届智博会,推动更多国内外知名装备企业参展,力争将智博会打造成为全国最大的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供需对接平台。扩容项目源数据库,新增纳入智能装备、高端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领域的骨干企业300家以上。强化以商引商,积极与重点行业协会机构开展深度产业合作,联合国家级协会在莞举办12场高层次招商活动。依托倍增计划名誉试点企业机制,大力引进主营收入50亿元以上大企业大集团。抓好重大项目建设,推动全年内资实现实际投资增长15%以上。二是创新优化企业成长空间。会同国土、规划、房管等部门,解决一批试点企业的土地历史遗留问题,出台一批支持“工改工”和总部经济发展的土地政策,加快探索形成集约用地发展新模式。会同科技、商务、金融等部门,针对企业发展的共性诉求,翻倍提升产业政策扶持力度,加快推动试点企业技术进步、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变革。会同人力资源、教育等部门,大力支持试点企业引进优质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重点抓好骨干人才生活补贴、员工子女教育等一批政策落地。三是大力支持企业资本运作。成立产业并购基金,重点支持试点企业实施以控制核心技术、上游资源、销售渠道、价格决定权等为目标的兼并重组行为。支持重点龙头企业整合市内存量资源,对兼并重组行为给予贷款贴息、印花税补贴财政扶持。全年推动600家企业纳入中小企业利用资本市场梯度培育资源库,通过董秘培训、财税辅导和投资路演活动,加快中小企业上市步伐。

(五)抓服务升级,全力增强企业发展获得感

一是强化“一企一策”扶持机制。推进专业服务资源池建设,引进国内外高端专业服务机构,围绕不同企业的发展需求,配置定制化的服务资源。落实服务包奖励政策,以财政贡献增量作为资金扶持额度,支持试点企业使用高端服务。优化线上服务机制,建立企业匿名评价监督制度,切实以信息化手段倒逼提升政务效能。抓好线下走访,落实市镇领导挂点骨干企业制度,全力解决企业问题诉求。二是优化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开展公共服务活动资助,全年引导非营利性机构举办150场以上中小企业服务活动。实施企业服务券政策,年内引导中小企业购买各类专业服务资源1亿元以上。完善中小企业服务网络,组建东莞市成长型企业联合会。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强创业辅导师培训,大力建设一批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办好莞商学院,围绕企业需求打造定制化课程,力争全年线上线下培训人数超1万人次。加快建设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创新国际工业设计大赛办赛模式,构建设计资源线上线下对接平台,探索打造“科研合作+资源对接+风险投资”的工业设计项目孵化机制。三是深化大数据企业服务平台建设。扩大重点企业信息资源库规模,力争全年会员企业数达7000家。推动全市产业经济信息共享和整合,打造数据分析标准化体系,强化大数据在政府服务层面的深度应用。推进大数据平台移动端建设,优化微信服务号功能,全面实现PC端、移动端的协同应用。

(六)抓党风廉政,全面增强经信工作政治保障

一是强化党的组织领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将管党治党工作与业务工作同步部署、同步落实、同步检查。完善党组工作机制健全议事决策规则,严格执行工作报告制度,强化工作责任追究。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从严落实“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等制度。二是构建廉政防控体系。深入推进政务阳光工程,以互联网手段,实现政务工作的标准化、公开化和透明化。打造专项资金全链条监管系统,前端运用大数据实时监测资金项目,中端建立分权式项目审核机制杜绝寻租空间,后端推进常态化内部审计防控规避风险。深入开展廉政风险排查工作,对违反纪律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提醒早制止,对违反党的纪律行为零容忍,决不姑息。三是持续改进工作作风。强化钉钉子精神,坚持目标导向和结果说话,扎实推进重点工作任务。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整治四风问题。探索建立全方位的绩效考核制度,倒逼服务效能全面提升。